http://neimenggu.hteacher.net 2019-03-29 09:25 内蒙古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-历史
一、单选题(本大题共100小题,每题0.8分,共80分)
1.据史载,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,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,曰:“以此封若。”辅政的周公入贺,成王曰:“吾与之戏耳。”周公曰:“天子不可戏。”遂封叔虞于唐。这反映出当时( )。
A.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 B.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
C.分封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D.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
2.中国传统家族有“长兄如父”“小儿不及长孙”的说法。这些说法体现的是( )。
A.家族和睦 B.等级秩序 C.贵族世袭 D.宗法观念
3.“乐者为同,礼者为异。同则相亲,异则相敬。乐胜则流,礼胜则离。合情饰貌者,礼乐之事也,礼义立,则贵贱等矣。乐文同,则上下和矣。”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( )。
A.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.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
C.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.规范“和而不同”的秩序
4.秦以前有宗法,秦废封建,宗法与之俱废,萧何定九章,乃变为户法。宗法以宗为单位,户法以户为单位。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( )。
A.人口增长迅速 B.商品经济发展
C.专制权力加强 D.儒学成为正统
5.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三十五年(公元前212年),除道,道九原(今包头市九原区),抵云阳(今陕西淳化县),堑山堙谷,直通之。”这一举措( )。
A.加强北部边防
B.使“西南夷”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
C.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
D.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
6.子夏(孔子的弟子)曾指出:“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,君子(品德高尚之人)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。”子夏将“工匠”和“君子”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( )。
A.私营手工业已经出现 B.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
C.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 D.思想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
7.“今,生不能致其爱敬,死以奢侈相高,虽无哀戚之心,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,显名立于世,光荣著于俗,故黎民相慕效,至于发屋卖业。”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( )。
A.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
B.西汉统治者的“重农抑商”政策
C.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
D.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
8.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,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( )。
A.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”
B.“风雨冥晦时,惟凭针盘而行”
C.“烧生铁精,以重柔铤,数宿则成钢”
D.“时有七部尉,……南尉在草市北”
9.唐朝后期“文武将吏,擅自署置,贡赋不入于朝廷。虽称藩臣,实非王臣也。”《旧唐书》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( )。
A.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.君权与相权的矛盾
C.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.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
10.唐朝元和年间(806~820年),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上书面请减少内外官俸,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,皇帝最后采纳了崔佑的意见。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( )。
A.中书省 B.尚书省 C.参知政事 D.门下省
11.“王沔(音miǎn),字楚望,齐州人。……加左谏议大夫、枢密副使。……改户部侍郎,参知政事。”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( )。
A.汉朝人 B.唐朝人 C.宋朝人 D.清朝人
12.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,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,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。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( )。
A.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
B.中央到地方实行财、政、军分权
C.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
D.削弱相权,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
13.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( )。
A.宣慰司 B.门下省 C.宣政院 D.枢密院
14.1793年,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寿辰为名,派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到北京,提出开放宁波、舟山、天津等地为商埠,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,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,遭到清政府的拒绝。这反映了( )。
A.中华传统礼仪得到英国认同 B.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
C.康乾盛世促使沿海开埠通商 D.清政府错失发展经济的良机
15.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《四库全书》的编撰,先后发出多道“圣谕”,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,其指示体现了“修书以遏邪说”的宗旨。这反映了( )。
A.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.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
C.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.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
16.“一棵白菜生长出来,它的基本特性,在此白菜前早已存在。所以,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,比如马生牛,断无此理。”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( )。
A.“理在事先” B.“格物致知”
C.“万物皆生于两” D.“理在气中”
17.清人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说,元杂剧“其句则采街谈巷议,即有时偶涉诗书,亦系耳根听熟之语,舌端调惯之文,虽出诗书,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。”这说明元代杂剧( )。
A.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.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
C.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.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
18.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物品通常90%是黄金白银,有时甚至高达98%,只有10%的装载物是各种货物,这种现象说明当时( )。
A.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
B.中国是英国的贸易逆差国
C.工业革命前,西方与中国相比,有强大的经济优势
D.自然经济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
19.南宋时期,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:“如不能为儒,则巫医、僧道、农圃、商贾、伎术,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,皆可为也”这反映了南宋时期( )。
A.佛教、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B.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
C.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.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
20.恭亲王解释了创设北洋大臣之职的私下动机,他说:“如天津办理得宜,则虽有夷酋驻京,无事可办,久必废然思返。”这说明北洋大臣设置的目的是( )。
A.外国人通商的客观需要 B.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
C.减轻总理衙门的压力 D.在北京以外管理贸易
21.徐中约《中国近代史》载:“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,并席卷湖北和江西,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。……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,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。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,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,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原的地步”。这场运动( )。
A.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.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
C.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.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
22.河北保定有一处古莲花池。有一次,慈禧太后出行返回北京时要住在保定莲池行宫。为迎接太后入住,许多工匠开始整修园子,有一位老工匠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“莲叶托桃”的亭顶样式。这件事应该发生在( )。
A.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.中法战争后
C.甲午中日战争后 D.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
23.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《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》,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《奉天讨胡檄》。这表明( )。
A.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
B.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尽事业
C.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
D.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
24.《全球通史》记载,“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,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,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,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的、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。”该现象发生在( )。
A.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 B.《天津条约》签订后
C.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 D.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
25.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中,洋务运动、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的构建各有侧重。其中,辛亥革命侧重于构建( )。
A.物质文明 B.精神文明 C.制度文明 D.生态文明
26.“人间处处倡民主,天上谁人奉玉皇。一朵红云旗五色,惊传飞艇上天空。”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( )。
A.戊戌维新时期 B.辛亥革命时期
C.北伐战争时期 D.抗日战争时期
27.某一时期,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“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”“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”“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”等保障“人民”权益等内容。这些政策( )。
A.利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.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
C.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.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
28.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,到1928年结束。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,但如今却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。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,这一时期隐藏着一颗颗“爱国”“自强”“尊师”“西化”的心。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有( )。
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②西方思想广泛传播
③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 ④土地革命遍及全国
A.①②③ B.①②④ C.②③④ D.①②③④
29.朱自清、闻一多等教授,共同起草一份《宣言》:“辛亥迄今二十余年,始有今日之局。此局一坏,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。此次之叛变,假抗日之美名,招亡国之实祸,破坏统一,罪恶昭著。”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( )。
A.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
B.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
C.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
D.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
30.1932年5月9日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,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,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。同年12月,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。类似法令( )。
A.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
B.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
C.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
D.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
31.抗战期间,八路军宣传部给日军战俘送去樱花图片,上面写道:“远海那边的故乡,樱花正盛开,家中亲人盼你生还,而不是挂着勋章的骨灰盒。”这一行为( )。
A.表明大部分日军有思乡情节
B.表明武士道精神已趋于衰落
C.极大改变了中国力量的对比
D.有利于瓦解日军的战斗意志
32.在解放战争中,中央军委为“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”的考虑,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余部,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。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、包围后,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。这表明解放战争( )。
A.主要以依靠人民取胜 B.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
C.各个战役重要程度不同 D.注重先难后易逐次取胜
33.19世纪60年代世界棉花价格上涨,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,从每包9元涨至28元,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,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。上述现象说明( )。
A.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
B.农耕经济主导地位产生动摇
C.棉纺织业成为最发达的手工业
D.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
34.据统计,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银元左右,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~10元,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。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。这说明了( )。
A.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
B.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
C.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
D.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
35.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,强调治家理财,重视耕读立业。到了近代,则强调经世致用,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,注重培养世界视野。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( )。
A.政府的引导宣传 B.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
C.自然经济的解体 D.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
36.茅盾在小说《春蚕》中写道:“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,老通宝不很明白……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,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,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。”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( )。
A.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
B.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
C.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
D.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
37.“我们当时认为,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,……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。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,却是不懂外国话,不能读外国书,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。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……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。”材料中的“新学”( )。
A.倡导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 B.主张“绝对平均主义”
C.提倡“中体西用” D.倡导“维新变法”
38.罗兹·墨菲在《亚洲史》提出:“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(传统文化),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,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、占领和特权,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,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,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。”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( )。
A.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
B.“完全拒绝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
C.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
D.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
39.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相似之处有( )。
①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 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
③说明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 ④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
A.①②③ B.②③④ C.①②④ D.①③④
40.历时64天,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.9万人的代价,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,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。这段史料叙述的是( )。
A.辽沈战役 B.淮海战役 C.平津战役 D.渡江战役
41.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》规定: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,推动社会力量,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;密切联系群众,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。这些规定( )。
责任编辑:大白
下一篇: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40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